2025年1月20日

世界上最早的数字录音之一,陈燮阳1972年访日《白毛女》档案录音由Janus Classics修复并母带重制

blog-feature-image

本次出版的唱片为1972年陈燮阳大师33岁时率上海舞剧院访问日本的珍贵现场录音。在此之前,这份珍贵的录音仅仅被作为档案保存,除了当年经历访日的艺术家外鲜为人知。

作为录音技术上的先驱,为了弥补模拟录音技术在精确性、频响范围与动态极限、多通道下的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的缺陷,日本NHK的研究机构在1967年制作出了第一台使用PCM数字技术的录音设备,能以12-bit 30kHz的规格录制音频。经过两年的实验,这套系统被继续完善,在1969年进化为以13-bit 32kHz的规格录制双通道立体声音频。日本天龙公司的音频工程师们在1971年使用了这套系统录制了两套唱片,分别为爵士萨克斯大师Steve Marcus的专辑《Something》(日本哥伦比亚NCB-7003)和日本实验打击乐演奏家山下勉的专辑《The World of Stomu Yamash’ta》(日本哥伦比亚NCC-8004),它们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数字技术的商业录音。此后,天龙基于使用这套系统的实践经验,开发出了著名的DN-023R八通道数字录音系统,以13-bit 47.25kHz的标准将数字音频使用四磁头VTR视频录制设备的黑白模式记录在开盘录像带中。第一张使用这套系统的唱片在东京录制于1972年4月24-26日(日本哥伦比亚NCC-8501),为斯梅塔纳组演奏莫扎特两首弦乐四重奏 (K 458和K 421),于该年10月和另外六张不同风格的新录音一起正式出版为黑胶唱片。

陈燮阳大师的这版《白毛女》是在访日期间的1972年8月现场录制,由于此次巡演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日本方面专门启用了当时作为音频技术最前沿的DN-023R系统进行录音制作,并在巡演结束的8月底迅速将黑胶唱片(编号为TD-3021/3022,并非普通商业录音所用的NCC开头)制作完毕,赠与陈燮阳大师和部分随行成员。因此,虽录制日期晚于10月出版的七张中的半数,却是最早使用天龙PCM Digital技术录制并制成唱片的录音,其背后的价值重若丘山。在此后的五年中,天龙公司使用DN-023R系统在世界各地录制了诸多至今仍然被乐迷们津津乐道的各类古典和流行乐唱片,PCM Digital技术下精巧、清亮的音色和对大动态的高容忍度让这些录音和与直到70年代末期乃至80年代前期才逐渐拥抱数字录音技术的欧美厂牌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而本次出版的《白毛女》可以算是开启了数字录音时代的一把钥匙。

1

本次的转录母盘来自陈燮阳大师和当年一同访日的乐队中提琴家陆洪元先生的私人收藏,经过仔细的专业清洗后,保存优异的母盘质量在多次使用不同设备的试听下显露出清晰的声音。Janus Classics的专业音频团队在仔细分析声音特点后,决定结合当代顶级的转盘与上世纪6、70年代立体声黑胶唱片黄金时期的优秀唱臂和唱头作为转制的基础,同时使用最新的旗舰级A/D设备以32bit 192kHz的超高规格进行数字化。这种新老结合不仅保证了录音中原有的时代特色被保留,也进一步优化了数字信号的精确度,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任何动态上的丢失。在将两套母盘数字化后,选用了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使用Janus Classics被海内外乐迷称赞不绝的32bit频谱修复技术 (spectral restoration) 进行音频修复,譬如:在不损害高频信号的情况下,黑胶母盘固有的针音和杂音被彻底消除,底噪被控制在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早期数字录音技术由于通道数受限导致在《白毛女》的数段大编制合唱时产生的一些失真也得到了解决。同时,这份现场录音的历史特殊性使得观众席中有异常多的噪音——这些经常打断音乐流畅度的元素——也在修复过程中被削弱或清除。

此后便是母带重制 (remastering) 的过程。经过近200小时、如考古般的对每一帧音乐严格监听并使用专业硬件与软件上进行调整,左右声道的平衡得到改善,各个乐器声部、独唱、合唱的定位更加明确,在杜绝任何人工混响“添加味精”的前提下仔细地将声场自然化,让响度符合现代音频制作的标准。母带重制后,在陈大师的指挥棒下,时常出现的民乐器和作品中丰富的打击乐流露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整齐划一的弦乐与嘹亮高昂的独唱遥相呼应,甚至连一切包括鞭打声、舞者脚步声、枪响声等舞台上的细节均跃然亮相在听者面前,整部作品的戏剧性张力得以完全展现。

为了将这份在艺术角度、录音发展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都很重要的珍贵演绎毫无保留的呈现,新唱片将以黑胶与CD两种形式同时出版。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争论虽持续多年,但这并无实际意义。本次的黑胶母盘在美国的专业工厂中制作,CD使用的母带也经过精心压制。聆听前者,可以感受到高码率音频赋予模拟介制的独特现场感,而欣赏后者则可以于更便利的条件下享受被最前沿技术重制后精妙的声响。在沉睡了超过半个世纪后,这份世界上最早的数字录音之一终于和世人见面,这不仅是对陈燮阳大师数十年艺术生涯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音乐先驱们的献礼。

1

让我们一起创造音乐。